今天的專題演講是請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資訊研究所李鶴立教授來為我們演講,李教授與美美老師都是Rugters的博士,他在美國將近20年,近年來在一些研討會可以看到他的發表,例如2007資訊組織與檢索國際研討會 ,或是國家圖書館所辦的研討會,主題圖書館目錄的功能: FRBR和七略 和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 A study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formation seeking,這次跟我們碩士班同學的分享也是在這兩部分。
我比較好奇的是李教授說Raya Fidel原來也是研究編目的專家,如今以質化或是混和式的研究在學術上成為大師,在台灣,很難想像資訊組織的專家同時可以是資訊行為的權威,這肯定有一些意義與脈絡。相信這些研究都可以讓使用者與館藏拉近距離,這裡的館藏當然包括數位環境下所有價值的知識,可以被分享、可以被創造,並讓資訊使用者的權限與能力的限制下,取得有效的滿足,是全面的,而不是膚淺、單求迅速達成。
李教授私下還推薦了一篇Raya Fidel的文章Are we there yet?: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Vol. 30, No. 4. (December 2008), pp. 265-272.說圖書館的研究取向可以跳脫傳統的讀者、圖書館研究,利用質量的相互驗證,得到更全面的研究成果。...
Read more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 : [圖書資訊學研究]語意網與知識本體 柯皓仁教授演講心得
12/08 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語意網與知識本體 柯皓仁教授演講心得
近年來由於全球網站的興起,知識的普及,人類平日可接觸的資料呈現爆炸性成長,對知識的使用呈分眾化,而且似乎不大能交集,對知識的製造的群體(所謂的學術社群)來說,對於搜尋引擎的要求又回歸到知識架構的的獲得(資訊的可及性、完整的架構、與現狀的發展),不再滿足於關鍵字(keyword)的比對,或是使用統計下的條列顯示,也就是說有組織與品質的書目或全文集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對研究者而言是一種工具,而且是昂貴的工具,但相對的有高額的報償,如何達到經濟性、準確性、合適性,而某些層次又與圖書館公開近用的理想相抵觸,這個問題與資訊組織、資訊檢索、資訊架構、資訊介面、資訊行為皆有關係,而且是圖書資訊學的主要議題,值得我們探討。
而對大部分一般的使用者來說,網站已經足夠使用,而缺乏的是實質的協助(如金錢獲取,娛樂獲取),而知識相對在生活中不是那麼重要。完整的Ontology是個知識脈絡化的理想,但對理想主義者來說,99%與100%之間是很大的差距;假設圖書館的書目資料已經達到80分,實際生活中的亂序又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某些事情採取放任的態度,是因為我們人的時間、精力仍是有限,畢竟人不是機器,還要有許多偶遇的狀況,不然就不用研究了。機器系統與人之間的合作的最佳比例,誰知道呢?
而Ontology可以個人化嗎?恐怕連企業化組織化皆很難做到,怎麼做到共享與保密都可能產生爭議,就連作業要達成形式上共享(在blog上發表)都不是長久之計,人會分散、會聚集、還會衝突,左顧右盼的情況下或是強制實行都難以獲得認同(我一直不習慣在blog上面寫自己的想法,因為把自己暴露給他人,總要犧牲一些自由的空間),但資訊科技與網路環境的確把這些傳遞與儲存問題解決的一大部分,而且的確有些個案是會讓人受到鼓舞,而且譬如blog的標準化,im傳輸的標準化,email的格式的標準化,這些標準化也讓特種書目產生效能,但也多了一種媒體,也就是說更多的媒體佔據了我們的時間。
雖然題目是語意網與知識本體,但學術上與書目整理上的意義化是較其他領域簡單(原本就有架構)且社群需求原本也大,如Findbook.tw 與博客來跟金石堂的資料整合,Whisper library 與google map的結合,學術論文間的計量與性質分析,還有在電子商務上的應用,在同一個畫面把各種商品與服務做個關連圖,利用SOAP做呼應,使如租車,房屋,餐飲,機票, agent 會把所有的資訊匯整在一起,讓使用者做最佳化?決定。但我認為自動分類或是分類呈現的應用是目前主要發展,或是書目軟體的整合(endnote)、心智圖(mindmanager)與資料庫間的跨資料庫檢索(SG),但這可能會產生更多電子資源使用權利的問題,往壞的想,有些讀者無法得到方便的資源,查找到的資訊條目變的有目無文,館際合作變的更重要,或是身份確認機制延伸到生活中,有些出版社沒有接上數位流程而失去競爭力;圖書館的期刊或館藏支出會以集中在某一比例的學術機關之中,這些造成的改變並非完全是好的。...
Read more
語意網與知識本體 柯皓仁教授演講心得
近年來由於全球網站的興起,知識的普及,人類平日可接觸的資料呈現爆炸性成長,對知識的使用呈分眾化,而且似乎不大能交集,對知識的製造的群體(所謂的學術社群)來說,對於搜尋引擎的要求又回歸到知識架構的的獲得(資訊的可及性、完整的架構、與現狀的發展),不再滿足於關鍵字(keyword)的比對,或是使用統計下的條列顯示,也就是說有組織與品質的書目或全文集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對研究者而言是一種工具,而且是昂貴的工具,但相對的有高額的報償,如何達到經濟性、準確性、合適性,而某些層次又與圖書館公開近用的理想相抵觸,這個問題與資訊組織、資訊檢索、資訊架構、資訊介面、資訊行為皆有關係,而且是圖書資訊學的主要議題,值得我們探討。
而對大部分一般的使用者來說,網站已經足夠使用,而缺乏的是實質的協助(如金錢獲取,娛樂獲取),而知識相對在生活中不是那麼重要。完整的Ontology是個知識脈絡化的理想,但對理想主義者來說,99%與100%之間是很大的差距;假設圖書館的書目資料已經達到80分,實際生活中的亂序又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某些事情採取放任的態度,是因為我們人的時間、精力仍是有限,畢竟人不是機器,還要有許多偶遇的狀況,不然就不用研究了。機器系統與人之間的合作的最佳比例,誰知道呢?
而Ontology可以個人化嗎?恐怕連企業化組織化皆很難做到,怎麼做到共享與保密都可能產生爭議,就連作業要達成形式上共享(在blog上發表)都不是長久之計,人會分散、會聚集、還會衝突,左顧右盼的情況下或是強制實行都難以獲得認同(我一直不習慣在blog上面寫自己的想法,因為把自己暴露給他人,總要犧牲一些自由的空間),但資訊科技與網路環境的確把這些傳遞與儲存問題解決的一大部分,而且的確有些個案是會讓人受到鼓舞,而且譬如blog的標準化,im傳輸的標準化,email的格式的標準化,這些標準化也讓特種書目產生效能,但也多了一種媒體,也就是說更多的媒體佔據了我們的時間。
雖然題目是語意網與知識本體,但學術上與書目整理上的意義化是較其他領域簡單(原本就有架構)且社群需求原本也大,如Findbook.tw 與博客來跟金石堂的資料整合,Whisper library 與google map的結合,學術論文間的計量與性質分析,還有在電子商務上的應用,在同一個畫面把各種商品與服務做個關連圖,利用SOAP做呼應,使如租車,房屋,餐飲,機票, agent 會把所有的資訊匯整在一起,讓使用者做最佳化?決定。但我認為自動分類或是分類呈現的應用是目前主要發展,或是書目軟體的整合(endnote)、心智圖(mindmanager)與資料庫間的跨資料庫檢索(SG),但這可能會產生更多電子資源使用權利的問題,往壞的想,有些讀者無法得到方便的資源,查找到的資訊條目變的有目無文,館際合作變的更重要,或是身份確認機制延伸到生活中,有些出版社沒有接上數位流程而失去競爭力;圖書館的期刊或館藏支出會以集中在某一比例的學術機關之中,這些造成的改變並非完全是好的。...
Read mor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