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圖書資訊學研究]語意網與知識本體 柯皓仁教授演講心得

12/08 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語意網與知識本體 柯皓仁教授演講心得
近年來由於全球網站的興起,知識的普及,人類平日可接觸的資料呈現爆炸性成長,對知識的使用呈分眾化,而且似乎不大能交集,對知識的製造的群體(所謂的學術社群)來說,對於搜尋引擎的要求又回歸到知識架構的的獲得(資訊的可及性、完整的架構、與現狀的發展),不再滿足於關鍵字(keyword)的比對,或是使用統計下的條列顯示,也就是說有組織與品質的書目或全文集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對研究者而言是一種工具,而且是昂貴的工具,但相對的有高額的報償,如何達到經濟性、準確性、合適性,而某些層次又與圖書館公開近用的理想相抵觸,這個問題與資訊組織、資訊檢索、資訊架構、資訊介面、資訊行為皆有關係,而且是圖書資訊學的主要議題,值得我們探討。

而對大部分一般的使用者來說,網站已經足夠使用,而缺乏的是實質的協助(如金錢獲取,娛樂獲取),而知識相對在生活中不是那麼重要。完整的Ontology是個知識脈絡化的理想,但對理想主義者來說,99%與100%之間是很大的差距;假設圖書館的書目資料已經達到80分,實際生活中的亂序又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某些事情採取放任的態度,是因為我們人的時間、精力仍是有限,畢竟人不是機器,還要有許多偶遇的狀況,不然就不用研究了。機器系統與人之間的合作的最佳比例,誰知道呢?

而Ontology可以個人化嗎?恐怕連企業化組織化皆很難做到,怎麼做到共享與保密都可能產生爭議,就連作業要達成形式上共享(在blog上發表)都不是長久之計,人會分散、會聚集、還會衝突,左顧右盼的情況下或是強制實行都難以獲得認同(我一直不習慣在blog上面寫自己的想法,因為把自己暴露給他人,總要犧牲一些自由的空間),但資訊科技與網路環境的確把這些傳遞與儲存問題解決的一大部分,而且的確有些個案是會讓人受到鼓舞,而且譬如blog的標準化,im傳輸的標準化,email的格式的標準化,這些標準化也讓特種書目產生效能,但也多了一種媒體,也就是說更多的媒體佔據了我們的時間。

雖然題目是語意網與知識本體,但學術上與書目整理上的意義化是較其他領域簡單(原本就有架構)且社群需求原本也大,如Findbook.tw 與博客來跟金石堂的資料整合,Whisper library 與google map的結合,學術論文間的計量與性質分析,還有在電子商務上的應用,在同一個畫面把各種商品與服務做個關連圖,利用SOAP做呼應,使如租車,房屋,餐飲,機票, agent 會把所有的資訊匯整在一起,讓使用者做最佳化?決定。但我認為自動分類或是分類呈現的應用是目前主要發展,或是書目軟體的整合(endnote)、心智圖(mindmanager)與資料庫間的跨資料庫檢索(SG),但這可能會產生更多電子資源使用權利的問題,往壞的想,有些讀者無法得到方便的資源,查找到的資訊條目變的有目無文,館際合作變的更重要,或是身份確認機制延伸到生活中,有些出版社沒有接上數位流程而失去競爭力;圖書館的期刊或館藏支出會以集中在某一比例的學術機關之中,這些造成的改變並非完全是好的。

0 意見: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Gadget 1.1